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11月14日电(葛佳明)本周美元延续强势走势,11月14日美元指数突破106.6,创2023年11月以来新高,一周内涨幅达到了2.5%。美元指数上行使得非美货币承压,日元兑美元自7月份来首次跌破156关口,欧元兑美元震荡下行跌至1.0561。
分析师普遍认为,此轮美元走强背后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美国通胀中枢上行或迫使美联储政策性利率更长时间处在限制性水平;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对略超2%通胀目标的通胀容忍度提高,也提高了政策性名义利率水平;三是给美元定价的“货币锚”经济体如欧洲和日本的经济竞争力可能会持续弱于美国,反过来推动美元走强。
美元持续走强背后的原因
就美国自身通胀数据而言,于当地时间11月13日公布的10月美国CPI同比增速上涨至2.6%,创三个月新高,整体CPI环比增速为0.24%,而8月和9月的CPI环比增速均为0.18%,“抗通胀”最后一公里颇为艰难。
尽管市场并未因CPI数据改变对美联储12月降息的押注,但美国通胀中枢上行或将迫使美联储将政策性利率长时间维持在限制性水平。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表示,美国通胀已出现边际反弹迹象,2025年住房通胀也可能止跌反弹,此外特朗普在关税、减税等政策也会进一步推升通胀。根据测算,2025年美国通胀将进入瓶颈期,CPI和核心CPI同比的中枢分别为2.3%、2.7%左右,仍将明显高于2%。
美国银行分析师认为,尽管12月美联储可能再次降息25个基点,但通胀风险上升,叠加美国经济的韧性,增加了美联储中期政策前景的不确定性。在市场“再通胀”预期升温的影响下,市场对美联储将于2025年减缓降息步伐的预期正进一步增强。
因此,在美债隐含的通胀预期大幅回升、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下调的背景下,市场已经开始交易美国再通胀预期,成为推动美元指数持续走高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在1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后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并没有任何预设政策路线,若经济保持强劲,通胀未能落回2%,可以考虑更缓慢地调整政策。分析师认为,鲍威尔的表态可以看出,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对略超2%通胀目标的通胀容忍度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美国基本面相对于欧元区、日本和英国均更为稳定,也推动了美元走强。分析师表示,欧元、日元、英镑、加元以及瑞郎(瑞士法郎和瑞典克朗)代表的经济体基本面总体上不太乐观。
按照IMF近期的预测,2025年美国GDP增速2.2%,近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的1倍,也远高于英国和瑞典分别1.5%和1.3%的增速。这四种货币在美元指数中权重达到86.7%,这也使得美元处在相对强势的位置。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资深分析师邵翔称,随着各国宽松加码,全球经济可能在明年第二季度企稳。但不能确定全球其他经济体的弹性能否好于美国。
外汇市场后续走势
从短期来看,熊园认为美元指数仍将维持高位,但进一步上行的空间不会太大。
国泰君安海外宏观分析师詹春立认为,考虑到未来美国即将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或对欧洲、日本经济产生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欧元弱、日元弱都将支撑着强美元。
詹春立认为,虽然特朗普在政策中倾向于弱美元,但短期内不太可能。预计等到明年1月份其基于各项政策出台的节奏和力度落地后美元走势或发生变化,在基准情境下,美元可能会高位震荡;如果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甚至陷入滞涨,那么美元将会转弱。
中金公司判断,外汇市场的大方向将取决于利率和风险偏好这两大变量的变化,他们将决定美元微笑曲线的变化。其中,美联储政策预期的变化或仍将是美元汇率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中金公司认为,美元在2025年可能是一个先跌后涨,前低后高的走势。
而在强美元之下,非美货币普遍呈现下跌趋势。11月14日,日元兑美元一度跌至156日元区间,刷新自7月下旬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韩国外汇部门时隔7个月再次口头干预汇市;韩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412韩元,为自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兑美元一度跌至1.0534。
分析师普遍认为,在本轮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亚洲货币贬值压力仍存,但韧性已大幅提高。首先从经济基本面看,2023年,亚太经济体经济增速在后期超出预期,全年达到5.0%,高出此前预测0.4个百分点。此外,从出口规模看,今年10月,世贸组织发布《全球贸易展望和统计》报告预测,2024年亚洲地区的出口额将增长7.4%,远超其他地区。
但对于欧元走势,近期华尔街投行接连发布报告转向看空欧元,野村证券在报告中称,预计欧元区经济或进一步承压,将欧元兑美元汇率的预期下调至1.03。花旗银行称,从技术面看,欧元有进一步下行的动能,模型显示欧元还有2~3%的下行空间。
编辑:王晓伟